英超版权销售结构变革,免费直播或成过去式?

作者:24直播网       时间: 分享

若你已养成每个周末免费观看英超直播的习惯,那么从今年夏天起,你将不得不改变这一习惯。这是因为英超在中国大陆的版权销售模式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新赛季英超的转播权价格显著上涨,导致之前提供免费直播的四大网站纷纷宣布退出。自本月中旬起,视频平台PPTV和乐视网先后与英超版权方达成了价值千万美元的转播协议,并推出了每轮包含4场免费和6场付费组合的播放模式。

在另一端,传统的电视转播平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导致用户流失,再加上英超版权价格的上涨,电视台在与英超版权持有方的谈判中,议价能力显著减弱,而除北上广以外的电视转播市场也出现了大幅度的缩减。

业内普遍认为,英超版权价格显著上涨,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英超的全球化步伐加快,海外版权的全面增值已成为必然趋势。与此同时,联赛所有者的商业需求与我国大陆相对封闭的媒体市场产生了冲突,在双方持续角力的过程中,过去能够免费观赏顶级体育赛事的时代即将画上句号。

网络费用大涨,四大门户退出

随着四大门户网站纷纷撤出,视频平台PPTV、乐视以及代理商新英体育成为了新赛季英超转播的三大主力;同时,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以及版权价格上涨的双重影响,传统的电视转播平台正面临空前的挑战。

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凭借其激烈的比赛风格、广泛的传播影响力,以及精心设计的联赛包装,长期受到国际电视转播市场的热捧。

在过去20年的时光里,中国的地方电视台始终扮演着英超赛事转播的主要角色。自2010年起,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以及网络带宽的显著提升,国内四大门户网站相继推出了英超赛事的免费在线直播服务。这一举措使得网络观赛人群迅速壮大,他们构成了除传统电视观众之外的一个庞大的观众群体。

在炎炎夏日,英超联赛的转播权费用急剧上涨,这一变化导致了电视转播领域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显著转变。

6月初,新英体育,作为英超大陆地区版权的独家代理商,将新赛季英超的网络版权价格定为5000万美元,而非独家的转播权价格则大约在1000万美元上下。这一价格相较于过去两三年门户网站所支付的每赛季500万至700万人民币的转播费用,出现了数十倍的增幅,从而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的轰动和热议。

版权价格急剧攀升,导致搜狐、腾讯、新浪等传统门户网站纷纷选择退出,这一现象引发了球迷对于英超网络转播权接替者的广泛热议。

7月30日,PPTV与英超转播权签约;半个月后,8月14日,乐视也加入了这一行列,达成了转播权的协议。不过,双方获得的转播权都不是独家的,成交金额均为1100万美元。再加上新英体育自家的直播平台,这三家共同构成了新赛季英超转播的“网络三巨头”。

在具体协议条款中,PPTV与乐视将享有英超联赛全年38轮比赛、共计380场的转播权。然而,网络直播并非完全免费,而是采取一种分阶段的收费模式:每轮比赛中有4场可供免费点播,剩余的6场则需要观众通过付费才能观看。在这其中,1100万美元的支出用于覆盖免费转播场次的成本,而观众付费所得的收入则由版权购买方与英超联赛共同分配。

提价导致地方电视台锐减

除了英超网络转播权价格大幅攀升,传统电视台也承受着因版权费用过高而产生的压力。

广东地区作为我国内地最早转播英超赛事的区域,面对新季电视版权价格的大幅上涨,广东体育频道与英超版权方新英的谈判陷入了僵局。目前,双方均未表现出妥协的意愿,导致前两轮英超赛事的转播未能如期进行。据广东体育频道内部知情人士透露,实际上在过去的两个赛季里,新英就已经开始了版权价格的提升。昔日一整个赛季的版权费用或许不过二三百万人民币,然而今年其价格却骤然升至两至三倍,已然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令电视台难以承受。

价格的大幅攀升之外,电视台在赛事选择上也遭遇了显著制约。“以往我们能够播出6至7场比赛,然而今年新英为网络直播平台让路,提供给电视台的转播计划仅为两场固定赛事加上一场自选。”这位人士指出,为了给新英的网络直播平台腾出空间,英超每一轮的核心赛事或是强队间的对决,电视台往往无法进行直播,这导致电视转播的吸引力显著下降。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冲击和网络直播的分流作用显著,导致电视平台的收视率持续走低。以11-12赛季为参照,我们上季的英超转播收视率仅维持在六至七成左右,网络分流的影响不容小觑。业内人士指出,电视转播行业正面临下滑趋势,版权费用大幅上涨,而广告收入短期内难以找到新的增长点,这使得电视台的运营变得愈发艰难。

新京报统计显示,在2013-2014赛季英超的转播阵容中,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电视台外,还有深圳、天津、福建、重庆、山东、江苏等地共15家地方电视台参与。然而,截至目前,仅从行业内部获取的信息来看,北京体育频道、上海五星体育频道、广州竞技频道以及深圳体育频道仍在转播之中。

多家电视台或许仍在与英国体育进行协商,然而,随着版权价格的提升,所产生的费用难以分摊,一些小型地方电视台或许会决定放弃。这位人士指出,若英超的版权协商最终未能顺利进行,广州体育台或许会转而选择价格相对低廉的西甲德甲作为替代。

“开拓者”天盛死于收费模式

在过去十年间,英超在中国大陆的版权运营经历了多次调整。2007年,负责英超版权的天盛公司曾在此地尝试全面实行数字电视付费直播的模式,然而,这一尝试最终以公司破产的黯淡结局告终。

自90年代中期踏入我国大陆市场以来,在随后的十数年里,英超联赛的转播权一直由ESPN(美国体育电视网)与Star Sport(星空体育)在亚洲的合资企业ESPN Star Sport所掌握。

该公司在取得英超联盟所有权公司的中国大陆地区转播权之后,随即对这一版权进行了拆分,并分别将其出售给了不同地区的电视转播平台。

英超版权的持有者对内地庞大的市场充满渴望,他们显然期望借助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电视媒体进行播出。国内英超的资深评论员颜强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指出,由于我国电视台大多属于体制内的机构,市场环境相对封闭。在起初的阶段,为了使英超赛事能够在地方电视台上播出,版权方甚至不得不向电视台支付费用。

当时,电视台凭借英超赛事的低成本投入,成功吸引了观众并获得了广告收益;同时,球迷们得以免费观赏到世界级的足球盛宴。然而,随着英超海外转播权的价格不断攀升,长期在中国内地未能获得丰厚商业回报的ESPN不得不作出退出决定。这导致中国球迷的美好时光瞬间画上了句号。

2007年2月,天盛公司以5000万美元的成交价购得了英超大陆区域三年期限的独家转播权。自此,该公司明确表示,将不将这一版权转手给地方电视台,而是计划通过其自建的数字付费足球频道,对英超联赛的所有比赛进行独家销售。

那时,在所有开播的电视台里,英超赛事均无迹可寻;若想观看比赛,唯有购买天盛公司推出的欧洲足球频道。在费用上,单独一个月的英超点播费用高达188元,而想要观赏整个赛季的比赛,则需要支付1880元的高额费用。这一举措在业界被视为一次勇敢的尝试;若能成功培养中国观众付费观赛的习性,无疑将挖掘出一个巨大的产业宝藏。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天盛所采取的激进收费策略并未获得市场的认同,面对高昂的费用,绝大多数球迷选择了放弃观看英超赛事。根据2007年的年度审计报告,当年天盛的数字付费电视业务收入仅为1298万元,与每年约1600万美元的购买成本相比,公司已显现出亏损迹象。

2008年,天盛公司全年亏损高达1.9亿元,这一亏损源于买单用户数量的停滞不前以及各种成本的摊销;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公司采取了降低付费价格的战略,并且开始将转播权出售给一些电视台,以实现免费直播的目的。

由于管理不善,公司财务状况持续恶化,导致资金短缺,同时这也引起了背后投资者的强烈不满。2010年4月,天盛公司著名解说员苏东离职,此后关于公司裁员的传闻接连不断;最终,当年8月公司宣布破产,其推行的英超赛事全程付费的转播模式也宣告全面失败。

颜强指出,天盛对于英超在中国大陆影响力的大小评估过于乐观,且采用的营销策略过于激进,结果以失败告终。最初两年,天盛的定价策略过高,使得其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拉大。随后,天盛认识到自己在推广策略上的严重错误,开始下调价格并加大推广力度,然而此时已无法挽回败局。

新英体育重蹈天盛覆辙?

天盛落幕之后,原投资方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与赛迪传媒携手成立了新英体育,这家公司在2010年成功投标,赢得了接下来三年英超大陆区域的独家转播权。为了重塑市场并吸引观众,新英体育与众多地方电视台达成了版权销售合同,英超赛事再次回到了免费观看的时代。

中国大陆英超转播变革_pptv英超版权_英超版权价格提升

三年时光已逝,新英体育再次提出对英超赛事的收费策略,外界对此举措是否会导致重蹈天盛的覆辙产生了疑问。

颜强认为,本次价格上涨主要基于两个因素。首先,自2012年起,新英与英超达成了涵盖2019赛季的为期六年的电视转播大合同,为了分摊这笔巨大的版权费用,提高价格成为必然之举。再者,近年来,众多地方电视台对英超进行了转播,加之网络的迅速推广,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市场的成熟,使得版权持有者产生了收费的期望。

天盛的失利实际上为新英带来了深刻的教训,那就是在中国大陆全面推广英超的全付费转播模式几乎行不通,因此新英提出了免费与付费相结合的混合模式。颜强这样说道。

颜强指出,随着我国英超球迷群体逐渐走向成熟,只要网络直播在画面清晰度和流畅度等方面能够提供优质的用户体验,那么付费观看就不再是难以克服的难题。

免费收看顶级赛事的时代终结

业界普遍认为,英超联赛的版权价格显著上涨,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英超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海外市场的版权价值普遍上升。在此过程中,版权所有者追求商业利益与中国大陆相对封闭的媒体市场之间的持续竞争和对抗,预示着顶级体育赛事在中国大陆免费观看的时代即将画上句号。

实际上,业内一直密切关注两家视频网站所采用的免费与付费相结合的模式能否实现成功,市场对此的反应如何,以及如何处理高达千万美元的巨额成本问题,这些问题都备受瞩目。

周亮总监在PPTV体育频道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尽管价格表面上有了显著提升,但相应的机会成本也在同步攀升。回顾过去两个赛季,大约有六至七家网站负责英超的转播工作,每家网站的报价大约在120万美元上下;然而,今年新英公司大幅上调了整体转播费用,增幅超过一倍,却仅有两家网站获得了转播权。从这个角度来看,动辄千万美元的报价实则并不高昂。

周亮指出,当前我国互联网与电视转播并非处于竞争态势,实则相辅相成。在赛事选择和观看地点上,网站拥有显著优势,用户可自主决定赛事,并随时上网观看比赛;相比之下,选择电视的用户更倾向于追求高清画质带来的极致视觉体验。

天盛早期遭遇的挫折源于其过于粗暴和急进的做法,然而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适度地采取这种做法是必要的,否则付费模式将难以构建。周亮指出,在当前的市场状况下,不收费的直播难以承担版权费用,“我们期望与新英携手,共同塑造国内用户的消费习惯,并探索付费体育模式在国内的成长路径。”

乐视不会仅仅依赖广告销售来弥补成本,我们期望将英超打造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产品。张磊,乐视体育的市场总监,指出,与以往门户网站仅提供单一的比赛内容产品不同,乐视将围绕英超赛事制作一系列视频节目,同时进行广告销售;而且,公司计划未来构建专门的球迷数据库,并举办线下旅游、酒吧等主题活动,旨在将线上线下各类产品推向球迷市场。

张磊指出,在八月初汪峰于鸟巢举办的演唱会中,乐视公司已经进行了网络付费直播的尝试。鉴于网络点播的费用远低于现场票价,这一举措在歌迷群体中受到了积极的评价。他认为,歌迷与球迷属于同一潜在消费群体,只要我们的服务与体验达到高标准,用户便会心甘情愿地支付费用。

张磊谈到,鉴于版权费用不菲,想要在短期内迅速收回成本存在一定挑战;然而,随着多样化销售途径的逐步建立,我们对这一项目的盈利前景抱有极高的期待。

在颜强的观点中,相较于那些资源结构更为多元、用户群体更为广泛的传统门户网站,专业的视频网站对于英超联赛这类稀缺的体育赛事资源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此外,网络直播在市场上也展现出广阔的发展潜力。因此,在版权争夺战中,PPTV和乐视均表现出极大的决心,努力保持跟进。

商业诉求“碰撞”封闭体制

在另一方面,颜强指出,本轮版权价格上涨的表象是版权代理商大幅提升价格,然而,其根本原因则在于英超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过程中,其售价随之不断攀升。

在此之前,有关新英体育六年转播权的费用,社会上流传着各种说法。有人说新英每个赛季的购买价格达到了3000万美元,还有说法称六年合同的总价是3亿美元。然而,不论具体金额如何,与天盛当年所支付的三年5000万美元相比,都显得过高。“因此,如此高昂的成本只能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资金的转移。”颜强这样说道。

实际上,在过去的数年里,亚洲和中东等地区英超的版权价格屡创新高,形成了一道道高墙,而我国大陆地区却始终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宛如一座孤岛。

2010年,该机构以1.9亿英镑的代价获得了为期三年的英超联赛地区转播权;与此同时,与中东地区的阿布扎比集团达成的交易金额分别为1.46亿英镑和2.25亿英镑;相较之下,天盛集团当时仅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显然高出许多。

英超作为一项资源有限的体育赛事,在最近两年加速了其国际化步伐,海外媒体的版权费用不断上升,这一趋势显然是难以逆转的。颜强指出,与此同时,互联网新媒体的兴起使得电视观众被分散,这使得电视在市场响应速度和经营机动性方面显得较为滞后;因此,国内主流的传统电视平台在与英超版权代理商的谈判中失去了优势,进而导致今年电视转播费用大幅攀升,如同暴风骤雨一般。

颜强指出,在版权国际规则主导的当下,英超所有者追求商业利益的欲望日益增强,而国内市场相对封闭的体系与之形成了对立。在这样的博弈中,过去可以免费观赏顶级体育赛事的时代即将落幕。随之而来的是,付费与免费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正逐步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英超播出模式变迁

2007年-2009年

版权方:天盛公司

2007年的播出方式为:采用全面付费的数字电视转播模式,观众需在整赛季内支付1880元费用。

自2008年起,转播权被转让给若干家电视台,电视台则无偿向观众提供节目播放。

2010年-2013年

版权方:新英体育

版权销售协议已与众多电视台和网站达成,用户可免费通过这些平台观看节目。

2014年

版权方:新英体育

网络播放方式为:将转播权分别授权给PPTV和乐视网,实行免费与付费相结合的模式,其中每轮赛事中有四场比赛可以免费观看,而剩余六场比赛则需观众支付费用。

电视节目播放方式:通过同各大电视台及网络平台达成版权销售合同(导致授权费用显著增加),节目最终由电视台向观众进行播放。

新京报记者 刘溪若 北京报道

标签: pptv英超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