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与林书豪合影(资料图)
林书豪,篮球场上的后卫,代表着南方;姚明,中锋之尊,象征着北方。二者在篮球领域,犹如南北两极,各具特色。
姚明身高2米26,林书豪则是1米91,二者身高差距达35厘米。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信仰各异,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教育背景都有所区别。最初投身篮球的初衷和目标也不相同,篮球生涯的轨迹更是迥异。至于踏入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的途径,更是有着天差地别的差异。
然而,在职业篮球的顶级赛场之上,他们凭借华夏儿女的共同品质与特质,勤奋刻苦、坚韧不拔、智慧过人、谦逊有礼、正直无私以及宽容大度,实现了篮球之梦。他们以独特的东方面孔,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尊敬与喜爱,谱写了一段令人叹为观止的传奇故事。
黄皮肤的篮球梦
1995年,北京大学前体育部门负责人管玉珊先生,曾在篮球进入我国百年的纪念活动中,朗读过一封致国际篮球联合会的信函。
信中提到,篮球是一项涉及全身的运动,它融合了田径的奔跑跳跃、体操的敏捷与难度、游泳的柔韧与协调性、射箭的精确与细腻操作、棋类游戏的智慧和大局意识、柔道与摔跤的对抗精神与勇气,以及团队间的和谐与合作。这项运动不仅需要展现队伍的整体风格,还需体现个人的独特才能,是适合全球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理想运动,每个地方的篮球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与特色。
姚明与林书豪在NBA激起的狂潮,有力地印证了管玉珊的观点——亚洲球员同样能够以不同于非洲裔美国人和欧洲球员的独特风格与技巧,跻身NBA顶级中锋和顶级控卫的行列,使得篮球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他们所成就的梦想,点燃了无数华裔及亚洲青少年对篮球的热爱之梦。纵然并非所有人都能将梦想变为现实,但追求梦想的旅程本身便充满了乐趣与自信。
美国总统奥巴马将林书豪的经历誉为一段传奇,认为它已经超越了篮球运动本身。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与克林顿也曾经高度评价姚明,视其为楷模。从姚明到林书豪,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不知不觉中塑造了中国人与海外华人全新的形象。
林书豪表示:“有人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亚洲人普遍体力不足,不适合从事篮球运动。然而,我认为在体育领域,亚洲人的潜力远未被充分认可。”
王一鹏,一位28岁的北京青年,身高165厘米,他曾在初中时期加入北京鲁迅中学的校篮球队。当姚明加盟NBA时,那让他激动不已,也为身为中国人感到自豪。然而,他与姚明在身高上的巨大差距,还是让他产生了一种疏离感。十年之后,林书豪的出现,再次点燃了像王一鹏这样的业余篮球爱好者内心深处尘封已久的篮球梦想。
王一鹏表示,林书豪的成就表明,在适宜的体系下,只要付出辛勤努力,成功并非遥不可及。他在网络上看到一位许久未曾触碰篮球的朋友留言道:“看完林书豪的故事,我决定明天就要重新拿起篮球。”
国际体育界流派繁多,各民族运动员擅长的运动项目各有差异。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亚洲人在技巧性运动方面更具优势,而在足球、篮球等身体对抗性强的项目中相对处于劣势。然而,姚明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亚洲人同样能与全球顶尖选手一较高下,而林书豪在纽约尼克斯队短短二十天内引发的“林疯狂”现象,更是让人们意识到亚洲球员即便没有超常身高,也能展现出精彩的篮球技艺。
林书豪在美国备受瞩目之际,远隔重洋的中国,众多曾用作停车场的篮球场边,孤零零的篮球架旁,仅有的几平方米场地,总可见孩子们在运球、跃起、投篮的身影。
篮球,时尚的代名词。根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众多23岁以下的城市青少年中,高达75%的人热衷于参与篮球运动、观赏篮球比赛以及讨论篮球话题。篮球已经深入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展现个性与生活方式的重要方式。
改革开放三十余载,众多国人逐渐怀揣梦想,并开始享有追求梦想的权益。他们渴望成为篮球界的璀璨明星、网球领域的耀眼之星、银幕上的耀眼偶像、钢琴世界的杰出代表,热衷于环游世界,并致力于救助那些遭受不公待遇的鲨鱼与熊。怀抱梦想的中华民族,正向世界呈现其丰富多彩的个性魅力。
默默坚守的励志传奇
姚明的成就源自于他对篮球的纯粹追求,而林书豪的崛起则更像是华人在美国实现梦想的典范。
林书豪是在美国出生的,他的父母却源自中国。林书豪的父母个子不高,却对篮球情有独钟,他们积极鼓励自己的三个儿子投身篮球运动。然而,他们的朋友们可能并未期望自己的子女能成为篮球明星。相比之下,传统的华裔父母更注重的是子女能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商科,最终成为一位企业高管。
林书豪热衷于篮球运动,然而起初并未获得篮球名校的青睐。斯坦福大学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均对这位亚裔后卫能否与那些“运动能力出众”的美国非洲裔后卫相抗衡持怀疑态度。
林书豪带着一丝遗憾踏入了篮球C级联赛的哈佛大学,他带领着一群同样默默无闻的队友,通过团队篮球的战术,让哈佛大学在64年后首次跻身全美大学生篮球联赛的64强决赛圈,这一壮举成为了美国大学篮球史上的重大新闻。
在NBA的这段旅程,似乎是他从高中到大学经历的又一次重演。纽约尼克斯队的两位主要球员、两位后卫都因伤病或事务缺席,此时球队的状况就如同他当年在哈佛大学时的球队一样。林书豪因此获得了掌控比赛、主导进攻的绝佳机会。在他人眼中,他仿佛是好莱坞灾难片中那位拯救世界的英雄,然而对他自己来说,这不过是他职业生涯起步时的一个模式。林氏篮球的“美国梦”充满了默默坚守、永不放弃的传奇色彩。
林书豪曾表示:“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我的母亲的一些友人曾劝她,让我投身篮球运动纯属徒劳。尽管她遭到了非议,但她依旧支持我,因为她目睹我打篮球时那份喜悦。她希望我快乐,因此对我所选择的道路给予了支持。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当我进入哈佛大学后,那些曾经质疑我母亲的友人却转而向她咨询,他们的子女应当如何运动才能踏入哈佛的校门。”
由于对篮球的热爱,打篮球才带来了快乐。热爱篮球的林书豪曾遭受球探的低估、球队的抛弃、在朋友家的沙发上暂居,甚至在非保障合同仅剩两天之际,一战成名,再创辉煌。他凭借着对篮球的热爱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凭借实力把握住了那终于到来的机会。
梦想呼唤毅力,毅力是姚明与林书豪成就辉煌的共通之处。在踏入NBA选秀的门槛之前,姚明曾在电脑屏幕首页上郑重地写下:“持之以恒,不懈奋斗!”
在中国,许多人将身高达到2米26的姚明视为天生的篮球天才。然而,在美国篮球专家的观念中,身高超过2米20的人并不适宜从事篮球运动。他们认为,当人体高度超过2米10时,身体的重心便不再适合进行快速奔跑,更不用说进行变向、转身和滑步等动作了。
姚明与林书豪的成就,并非仅凭身高和跳跃能力,对姚明而言,身高甚至可视为一种不足。即便你的身体条件并不十分突出,即便你的肤色让人联想到文弱书生而非运动健将,只要持之以恒,怀揣对篮球的热爱,你同样能够实现成功。
以NBA球员的身份来看,林书豪与姚明同属一类,成名之后,他们在速度、跳跃力、臂长、灵活性等身体素质方面,与非洲裔美国球星如奥尼尔、科比、詹姆斯和韦德相比,仍存在差距。尽管如此,仍有人认为姚明和林书豪的成功,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受到了过高的评价。林书豪的哈佛学历、亚洲血统以及他在场上的积极态度和场下的正面形象,不仅弥补了姚明退役和易建联状态不佳所留下的NBA华裔球星空缺,同时也满足了美国中产家庭对青少年励志偶像的渴望。作为一位学业体育双优、团结协作、乐于分享、勤奋努力且谦逊低调的运动员,林书豪成为了众多不同族裔、不同背景青少年的榜样。
中国篮球的未来之梦
现在有不少人在问,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培养出自己的林书豪?
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篮球界因涌现出众多后卫和前锋而声名鹊起,“小巧、敏捷、灵活”的打球风格,钱澄海、杨伯镛等前辈以及随后的吴忻水、宫鲁鸣等人均有体现。他们身上具备林书豪式的特质,然而,那时的中国篮球与世界顶级强队相较量,机会却并不多。
牟作云,中国篮球国家队首任主教练,他的足迹始于篮球的摇篮——美国麻省斯普林菲尔德学院,那里正是篮球之父詹姆斯·奈史密斯的母校。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篮球的兴起与美国篮球相差仅仅四年。陈文彬,上世纪50年代带领中国男篮与世界顶级球队抗衡的主教练,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他所撰写的著作《探索中国篮球发展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主动、迅捷、灵动、精准、多变”,这一理念至今仍引领着世界篮球的发展方向。新中国篮球的兴起与基础奠定,离不开上世纪50年代那些来自大学校园的球员与教练们的共同努力。
林书豪,这位在美国体育和教育融合的大背景下崭露头角的人物,堪称“中国血统,美国锻造”的典范。他的成长历程,无疑为中国篮球乃至整个体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受限于历史环境,至今我国在体育竞技中获得的多数金牌,主要归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创立的封闭型、文化教育不足的专业训练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姚明、易建联、巴特尔等在林书豪之前进军NBA的运动员均得到了成长。
古语有云,鱼与熊掌难以兼得。林书豪,这位与众多中国篮球运动员拥有相似体质的运动员,在他取得成功之前,恐怕鲜有人能相信,一个华裔运动员能够同时成为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和NBA的明星,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还能在竞争最为激烈的组织后卫位置上脱颖而出。
在美国,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中,像依林书豪那样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篮球运动员以及其他项目的运动员数量众多。美国虽无与我国体育行政部门相仿的机构,但全美大学生体育协会(NCAA)每年都会举办80种以上的各类全国性联赛,这些赛事既满足了学生对多样化运动项目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也形成了涵盖全运会、城运会、青年锦标赛以及大学生运动会等内容的综合性体育盛事,并且这一传统活动已经连续多年同步进行。各项目的运动员必须重视数理化以及文、史、哲等文化课程的学习,因为这些课程的重要性与他们的竞技表现相当,若文化课成绩不达标,他们可能会被剥夺参加训练和比赛的权利。
章明基,姚之队的负责人,与林书豪同属美籍华人,他如此评价:“美国乃体育明星层出不穷之地,林书豪不过是其中之一。他并非孤立个案,众多美国少年亦如他般,球技出众,学业有成。林书豪对中国篮球界最具启示意义的,正是他的成长历程。”将篮球视为一种兴趣或爱好来加以培养,这与强迫孩子花费大量时间去完成某项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为何国内鲜见与林书豪成长轨迹相仿的篮球运动员?这现象或许与体育在教育体系中扮演的角色紧密相连。林书豪自幼热爱篮球,执着于追逐梦想,在很大程度上,他投身于篮球运动是出于对篮球精神的追求。实际上,国内渴望追寻梦想的青少年并不在少数,我们理应为他们创造实现梦想的条件与机遇,章明基如是表示。
前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负责人李元伟与章明基持有相同见解。他指出,我国众多青少年热爱篮球,然而,我们缺乏完善的篮球人才培养机制、适宜的成长环境、激烈的竞技氛围以及年龄段之间的合理过渡体系。
建立这样一个体系不能仅依赖政府力量,若缺失了社会和市场支持,是难以实现的。目前,我们已具备一定基础,不仅原有的体育学校、青年队体系仍在发挥其作用,而且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的联赛也已开展,但整体水平尚需进一步提升。同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也需要得到强化,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一个完整且有机的体系。
篮球起源于美国的校园之中。在1891年,篮球运动的创始人奈史密斯博士曾言:“篮球的宗旨在于增强体质、净化思维、提升精神境界。”这项运动自诞生之初,便被视为一种教育和培养的手段。
姚明和林书豪在现实生活中是亲密无间的好友。林书豪会参与到姚明举办的慈善赛事中,而姚明也会乐于与林书豪分享赛后心得。作为同根同源的龙的传人,他们用英语交流得非常融洽。林书豪将姚明视为自己的导师,而姚明则总是谦虚地表示自己无法给予林书豪任何实质性的建议。
谈及两人成功的相似之处,姚明对新华社记者表达了他的深刻见解:“兴趣是推动一切的动力源泉。支撑我持之以恒的,主要是兴趣。无论何种教育方法或是严格的训练模式,都不应过于追求功利。教育本质上是个体追求精神境界的途径。若以功利的心态去追求,那便丧失了教育的真正价值。”
姚明重返校园,林书豪展现出了深厚的积累与爆发力,这些现象为中国体育和教育的改革十字路口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也开启了一扇面向未来的大门。
中国体育正持续进行改革,未来必会涌现出类似林书豪那般既擅长体育又才华横溢的“双核”战士。然而,体育的最高宗旨在于为怀揣梦想的青少年提供体验运动乐趣的机会,这也将使中国的竞技体育拥有更为坚实的根基。实际上,体育“强国之梦”的理想境界并非仅仅是长期占据奥运金牌榜首位,更在于让众多青少年接受体育的熏陶与锻炼,从而为社会塑造出身心俱佳的杰出公民。